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数学大世界》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数学大世界》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刊于1994年。为了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促进学术交流、促进数学专业教育人才的快速成长,《数学大世界》杂志社将隆重推出以面向大、中、小学教师和教科研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教学辅导刊物,为广大数学爱好者提供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探究的交流平台。 《数学大世界》为月刊,国内刊号...>>更多

2018年7月刊

您的位置:首页 > 2018年7月刊

反弹琵琶亦有情——活用小学数学教材的几点思考
文章来源:《数学大世界》杂志社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18/7/19 阅读数:432

反弹琵琶亦有情

——活用小学数学教材的几点思考

摘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新的教材观也认为,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学的工具和抓手。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

关键字:活用;小学教学教材;思考

1“错误”让学生如此美丽——融会贯通地使用教材

在《得数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这节课上,学生对于得数是8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之前学生对于“8的分与合”掌握得比较好,再者都是看图写算式,所以计算正确率还是很高的。但是这节课有一个难点是:题目有原来“一图两式”过渡到了“一图四式”,之前看图写两个加法算式,学生都能写出来;看图写两个减法算式,大部分学生掌握得也不错,只是有个别学生不知道从“总数”里去减,但是在分析后学生还是能写正确的,我想有了前面的铺垫,这节课学起来应该不会太难。

事实却出乎了我的意料。大部分学生在熟悉了图意后,能够顺利的写出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7+1=8,1+7=8,8-7=1,8-1=7。可是在交流的时候,有的同学却没有意料中的按照“从总数减去部分”这一个角度来写算式,而是把两部分进行比较写了算式:7+1=8,1+7=8,7-1=6这种做法很明显和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不相吻合。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简单地否定学生的这种做法,而是让学生大胆地在班上交流了自己的思考方法,然后和其他同学与一图四式的思考方法相比较,最后强调,我们本节课的任务是理解减法就是“从整体中减去一部分”,根据这个意义列出减法算式。而那一个同学列出的减法算式也很有创意,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探讨,在没有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他能有这样的想法,很了不起。看到这个孩子自豪的样子,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个教师的责任。

在实际教学中,几乎每节课总会有学生出现“错误”,如果我们简单地否定了学生,不仅挫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孩子创新思维的发展。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只有真正地把教材作为一个工具,融会贯通地使用,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给学生腾飞的天空——别让教材成为束缚学生的桎梏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是小学二年级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今后笔算多位数加多位数的基础。教材重点强调了列竖式计算的方法,这种计算方法是我们传统教学的重要方法,在练习中也一直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这种方法。

我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之时,突然有学生提出,能不能不列竖式直接口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呢?的确,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学生很容易口算。就是进位加法,一些学生也感到没有必要列竖式计算。他们举出了自己的例子,如38+43,他们说,像一年级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那样,把38凑成整十数,即把38加2,然后43减2,这样就转换成了40+41,很容易的就口算出得数为81,根本没有笔算的必要。或者先计算38+40,得78,78+3=81。他们感觉这两种方法都比列竖式简单,问我能不能不列竖式计算直接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这让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无疑,学生的这两种方法都非常简便易行,甚至说很有创新精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教材要求我们要教,每次的教学检测也都把列竖式作为一个重点,你不列竖式只写正确的结果,那学生的成绩必然会受影响。所以我只能对学生说,你们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但在卷子上要求列竖式的必须列竖式,学生对此很不理解,他们并不满意我的解释。

我们一直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又牢牢地束缚了学生创新的手脚。我也在思考,两位数加两位数是否可以不必过分强调列竖式的写法,是否可以放到三位数及更多数位的加减法时再作重点强调?那时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教学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会给学生、给教师一片自由腾飞的天空,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在教学质量的检测上,适当的有些弹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比如在笔者这个案例中,我们能不能只把笔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允许学生使用自己独特的方法,不要过分强调某一种方法。自己喜欢的才是最适合自己的,自己独特的想法也许就是学生创新的萌芽,没有广阔的天空,绝没有自由翱翔的雄鹰。

3烙饼问题——勇于挑战教材,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

“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周围熟悉的生活,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广角”过程中比较有兴趣。四年级《数学广角——烙饼问题》就是以“烙饼”这一常见的生活原态为载体,构建了理想化的“问题模型”:一个锅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都要烙3分钟。需要3张饼,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本节课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操作,经历探索“烙饼”中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通过学生对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分析、比较,理解优化的数学思想,形成了从多种方法中寻找最佳方法的意识,进而渗透统筹、优化、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的重点是体会解决问题的优化思想,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两张饼的烙法,让学生理解到充分利用饼的空间以提高效率,然后引导他们探讨三张饼该怎么烙的优化方法。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他们找到了最优方案,进而利用这种优化方案解决了五张饼、

七张饼、九张饼……的烙法,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突破了重点难点,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没想到的是,班里的“机灵鬼”王子恒站起来对我说:“老师,咱们今天学的这个优化方法,看起来好像能够节省时间,其实在生活中谁也不会这么做,把一张饼烙熟一面放在一边,那不是半熟的做法吗?”其他学生哄堂大笑(我们这里方言,半熟就是笑话人缺心眼)。我也一时无语。

下了课,我坐在桌前回味着王子恒的话,也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烙饼问题的这个例子是不是真的和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太紧密?我们能不能不用这个“半熟”的而选用一个更加实用的例子来让学生理解这种优化思想呢?我急忙查找起相关的资料,终于找到了一道自认为能够回应学生疑问的练习题“只有一台电脑,有三个同学,可以玩双人游戏,也可以玩单人游戏,每一局都是六分钟,要想让每个同学玩两局,最少需要多长时间?”我把这道题拿给同学做,很快他们就联想到烙饼问题,认识到在这里电脑就相当于烙饼问题中的锅,每个同学的两局游戏就相当于一张饼的两面,这样他们很容易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接着告诉他们,课本中的烙饼问题是个理想化的情形,也许我们生活中遇不到这样的例子,但是它所构建的这种理想状态是很常见的,我们如果认识了那只“锅”和那“三张饼”的深刻含义,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大有好处。看到学生频频点头和若有所思的样子,我终于卸下了心头的那个包袱。

360 百度 中国知网 全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