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数学大世界》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数学大世界》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刊于1994年。为了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促进学术交流、促进数学专业教育人才的快速成长,《数学大世界》杂志社将隆重推出以面向大、中、小学教师和教科研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教学辅导刊物,为广大数学爱好者提供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探究的交流平台。 《数学大世界》为月刊,国内刊号...>>更多

2018年7月刊

您的位置:首页 > 2018年7月刊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初中数学课堂
文章来源:《数学大世界》杂志社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18/8/6 阅读数:505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初中数学课堂

摘要:我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我们引以自豪和骄傲的。传统文化与初中数学一个属文化范畴,一个属基础学科,二者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数学教师要找到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文化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   兴趣   自豪感  责任感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我们引以自豪和骄傲的,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是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我们数学教师要找到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文化素养。如何在初中阶段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对初中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值得每个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结合个人教学经验谈一些看法:

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初中数学课堂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与初中数学一个属文化范畴,一个属基础学科,二者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从我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数学的因素,人们在领略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繁琐的计算过程、枯燥的数字以及难以理解的数学公式等,导致部分学生对课程内容缺乏兴趣。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到初中数学课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情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如诗词:一西一东一江水,一颠一倒一池树。一来一去道上客,一聚一散天边路。既蕴含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又散发着中国古代数学的魅力。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歌赋的隐性数学因素的挖掘,使学生切实的感悟到中华民族的智慧与伟大。进而为培养他们艰苦卓绝、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初中数学课堂的几点做法

在现行数学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传统文化教育因素,结合时代需要,对初中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但要注意做到自然妥帖,不喧宾夺主。

    2.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巨大财富。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在学习《圆》时,给学生展示战国时期的外圆内方铜镜、铜钱、玉璧、花瓣状门洞、福建土楼等等一些古代物品图案。在学习轴对称内容时,展示故宫、天坛等古建筑图片,展示京剧脸谱,中国结,展示唐代花鸟纹锦、瓷器、教学生剪纸,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文明,培养爱国情感。

转化思想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思想。在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转化思想,可以在课堂上讲“曹冲称象”的故事。曹冲称象方法的实质是:称量重达数吨且“不可分”的大象,将“不可分”的大象换成等重“可分”的物体:石头,通过称量石头的重量,最终得出大象的重量。这里曹冲运用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转化思想,即把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适当的方法转化为已经解决或已经知道其解决方法的问题。学生既能加深对转化思想的认识,又对古人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反证法的概念也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可以用《世说新语》中记载的“道旁李苦”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当然要先翻译成现代汉语再分析。7岁小孩儿王戎,根据道旁李树挂果多的现象,推断出这李子必定很苦的结论。已知:道旁李树挂果多,求证:这李子必定很苦。证明:假设这李子不苦,则长在道路旁,早被人摘光了。与已知矛盾,故假设不成立。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反证法概念的同时,还能明白: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认真观察,认真思考,认真分析。

    2.2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为在数学课堂中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载体。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想象,根据授课内容和传统文化特征,抓住这些文化载体为教学所用。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说明我国是最早发现和使用“勾股定理”的,勾股定理是祖先的一大贡献。我国数学家赵爽所著的《勾股圆方图》中,使用“弦图”证明了勾股定理,这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2002年,在北京举办的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就是“弦图”,它既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又像一只转动着的风车,欢迎世界各地的数学家们。赵爽利用几何图形的截、割、拼、补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恒等关系,既具严密性,又具直观性,为中国古代以形证数、形数统一的独特风格树立了典范。如此,既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能让学生懂得肩负责任的重大。

在学习“圆的定义”时,告诉学生:我国公元前4~前3世纪的《墨经》,最早给出了圆的定义:“圜,一周同长也”。在学习“圆的内接正多边形”时,向学生介绍我国魏晋时期的刘徽创造了用割圆术求圆周率的方法。刘徽的贡献,不只在于提供了更精确的圆周率,还在于他为计算圆周率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刘徽之后,又有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科学家。这些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使学生懂得我国不但有古老文明,我国人民也富有聪明才智。让学生以他们为榜样,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的责任感。

    2.3挖掘教学内容,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古代数学在某些领域有着绝对的优势,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如祖冲之、刘徽、墨子、惠施等,而在相关的学术著作上也有《九章算术》、《五曹算经》、《笄数书》等,在具体的数学问题上,圆周率、勾股定理、黄金分割点等理论的提出成为国人为之骄傲的数学成就。这样的渗透,既让学生学习了知识,同时也让其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可出示例题:远望一塔。上露三丈二尺,中有林木遮去三分之二,下尚露五分之一。问塔高几何?这样的问题背景,简直就是一幅清新可人的风景图画。使人觉得,若少了塔,这一片树林便失去了人文价值;若没有遮住塔身的这一片繁茂的树林,这座塔就变得孤零零的令人索然无味,失去了大自然美的陪衬。此类问题背景将人文与自然融为一体,将本民族的审美特征与问题解决相结合。让学生在优美的图画意境中去寻思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是令人惬意。不少千古流传的古题、名题,集古文或诗歌与数学问题于一身,学生在阅读古诗的时候,思考着数学问题,启迪着的智慧。不但巩固了数学知识,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4在数学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数学活动,能够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我国古代人民对数学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活动资源,可以在数学活动中加以运用。著名的“九宫算”就是其中之一,我国古代称为“九宫算”“纵横图”,国外叫幻方。“九宫图”就是将1~9共9个数填在3×3的小格内,它是一个三阶幻方。在学习了有理数加减运算后,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在9个格内,分别填入-2,-1,0,1,2,3,4,5,6,横竖相加得数一致。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熟练掌握有理数加减运算。“石头、剪子、布”,也就是“猜拳”,也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在学习“概率”相关内容时,让学生进行“石头、剪子、布”游戏,使学生对概率的内容有亲身体验。在游戏前,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起源和发展,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3、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应注意的几点:

3.1数学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其传统文化因素多为隐性的。因此,数学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应以潜移默化为主,避免生拉硬扯。

3.2在数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应持之以恒,切忌一曝十寒。

3.3利用各种途径,创设能吸引学生的感受传统文化的情境,以期达到耳濡目染、春风化雨的效果。

3.4在教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总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洪流中理应占据一席之地,我们对待教育的发展既要着眼于未来,同时也应体现民族特色。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一位奋斗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包括数学教师都应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努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染,产生共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60 百度 中国知网 全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