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数学大世界》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数学大世界》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刊于1994年。为了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促进学术交流、促进数学专业教育人才的快速成长,《数学大世界》杂志社将隆重推出以面向大、中、小学教师和教科研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教学辅导刊物,为广大数学爱好者提供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探究的交流平台。 《数学大世界》为月刊,国内刊号...>>更多

2020年2月刊

您的位置:首页 > 2020年2月刊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三重反思
信息来源:《数学大世界》杂志社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0/2/27 阅读数:588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三重反思

常宴会

摘要大数据技术通过分析人在生活中留下的痕迹再现人的生活,因其能反映人的思想状况而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关联。大数据技术将拓展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价值理念的理解,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机遇。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方面,应正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以相关性分析作为规律研究的基础和补充,同时注意数据运用的限度。在价值理念上,应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日常管理工作的要求统一起来。在实效性上,大数据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方面,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社会影响力,建立学生思想意识和政治方面的预警机制;挑战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在运用大数据时需要很多辅助条件,并存在多方面风险。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价值理念;实效性

“大数据”是近年来相当活跃的词汇,对它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商业、舆情分析等领域。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界也开始关注到大数据技术的影响,但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笔者认为,如果仅仅把大数据看作一种技术而应用到思想政治工作的事务管理上,将大为降低这场变革的意义,为此本文拟从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实效性三个方面对大数据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进行一次宏观上的阐述。

1、大数据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大数据并不是一个十分确切的概念,它要说明人们在大规模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做到的事情,在仅有小规模数据时无法完成。数据就是数值,是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或计算得出的结果。数据有很多种,最简单的就是数字,也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在拉丁文中,数据是“已知”的意思,我们通过数据预测未来,就是通过归纳已知现象,预测未来某种后果出现的概率。按照归纳法的原则,数据的规模越大,对结果的预测越准确。大数据实现的是一场世界观的变革,“将世界看作信息,看作可以理解的数据的海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审视现实的视角。它是一种可以渗透到所有生活领域的世界观。

大数据的主要提出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指出,大数据使得思维方式在三个方面实现了变革:巨量数据的存储和高速计算技术实现了对全部数据的分析,而不是抽样分析,这样可以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更多细节;只有少部分数据是结构数据,而其他数据均杂乱无章,因此虽然我们没有完全放弃对精确性的追求,却对此不再痴迷;不再痴迷于因果关系而是追求相关性分析。在这三项变革的基础上,大数据的核心功能是预测,即通过再现被调查者以往的生活,预测其在未来某个相关行动中的可能选择。大数据的概念和理论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提出的,我们对它在生活中的表现并不陌生,比如购物网站会依照用户的搜索和购买记录推送新的消息,“根据您的购买记录,我们猜想您对以下商品感兴趣”,等等。

大数据技术通过分析人在生活中留下的痕迹再现人的生活,因其能反映人的思想状况而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关联。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掌握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形成变化的规律,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却往往苦于这些研究对象无法准确测量。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会通过日常语言、生活习惯中呈现出来,但由于日常语言和生活轨迹数量太过庞大、内容过于细节化、数据本身很不规整,因而很难通过收集和分析人们的日常语言和生活习惯,推断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大数据技术使得这种分析成为可能。人们每一次借助机械和电子产品的行为都会留下痕迹,成为待收集和分析的数据,将这些数据收集、存储、分析、不断更新,就能够再现被分析者的生活。以大学生为例,学生的校园一卡通涵盖了饮食、睡眠、医疗、上网、进出图书馆等种种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几乎能够完整地再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包括其思想意识、道德状况、政治素养等等。大数据技术已经在一些地方“落地”,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手段,有的学校通过分析学生的消费记录,制定了贫困生资格评定标准。因而我们面对的不是要不要使用而是如何使用大数据技术的问题。

2、大数据的应用将拓展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理解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规律的精确程度较低,这与大数据技术在知识精确性上的理念是相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规律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通过得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性。规律是事物之间本质、必然和稳定的联系,如何理解这里的“必然”和“稳定”呢?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人的思想意识的特殊性决定,无法在所有方面得出精确严格的“规律”。恩格斯曾将人类的认识领域划分为三大部分:非生物界并且或多或少能运用数学方法处理的科学,这个领域得出的“规律”精确程度最高;关于有机体的科学,如人的血液如何流动、大脑如何运转,这个领域极为复杂使得“规律”的精确性明显下降;“研究人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法的形式和国家形式及其由哲学、宗教、艺术等等组成的观念上层建筑的历史科学”,这个领域所得出的规律在知识的精确性上是最低的,“在这里认识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因为它只限于了解只存在于一定时代和一定民族中的、而且按其本性来说是暂时的一定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的联系和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显然属于第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人的思想意识形成上很难形成线性的绝对真理,如果非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目标锁定在前两个领域,则给自己提出了无法完成的任务。大数据技术所实现的思维方式变革恰恰对应这一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收集人的行为的全部“痕迹”(数据),由此反映人的思想意识形成与变化,由于数据量极大,且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结构性数据,必然使得得出的规律在精确性上有所下降。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人的思想领域的规律特质,以模糊性分析作为精确性研究的基础和补充。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因果性的,但相关性分析是规律研究的基础,为规律研究提供经验材料支撑,这正是大数据技术的优势所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中有一部分“规律”并没有充分的经验基础,同时很多规律在相关性的证明上也很欠缺。比如人们常说网络的普及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样的判断仅停留在经验和印象层面,没有形成能被证明或证伪的知识。由于判断过于笼统,也很难对比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诸因素的变化。运用大数据技术,我们能够把握社会环境、教育活动同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之间的关联,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形成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得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提供经验基础。以现有代表性成果为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包括: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等。这种观点在广泛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提炼而成,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概括性,而不足之处在于仍然很难确定教育者的哪些努力与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提升直接相关,在影响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各种因素中,教师、家庭、同辈群体、网络、传统媒体等各发挥何种功能。通过大数据技术,统计一定范围内所有学生的生活轨迹,对听课记录、社团活动记录、浏览网页记录和学生的公共表达、生活习惯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能够基本反映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变化的规律,为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依据。

大数据技术在获得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上也有其限度,更激发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深入理解。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不是外在于人的,而是必须通过人对意义的理解,才能让规律发挥作用。大数据分析的结果仅是相关性的预测,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学生的图书借阅记录来推断其价值倾向,但我们不知道他采取这种行为的深层原因,同一现象对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中的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这也说明大数据有它的弊端,它无法揭示行为背后的意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在大数据技术所提供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结合特定的文化背景等多个维度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第二,运用大数据技术得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还存在错误归因的可能。大数据技术的推崇者认为,所分析的数据都是人们不自觉地留下的痕迹,很多潜意识的部分甚至当事人自己都不了解,却客观地流露出来,这难道不增加了数据的真实性吗?问题在于,只有将遗留数据的人放在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结构中考察,才能找到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统计所有大学生的上网记录,分析他们的上网时间、浏览的网页,很可能会得出现在的大学生不懂得珍惜时间、自由散漫、受各种错误思想影响,进而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并采取断电断网等措施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等等。这类研究成果的缺陷在于没有将学生放在整体的教育环境中考察,马克思曾深刻地批判基于表面现象的实证研究,“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360 百度 中国知网 全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