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数学大世界》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数学大世界》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刊于1994年。为了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促进学术交流、促进数学专业教育人才的快速成长,《数学大世界》杂志社将隆重推出以面向大、中、小学教师和教科研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教学辅导刊物,为广大数学爱好者提供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探究的交流平台。 《数学大世界》为月刊,国内刊号...>>更多

2020年2月刊

您的位置:首页 > 2020年2月刊

利益相关者与大学生就业体制变革(一)
信息来源:《数学大世界》杂志社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0/2/24 阅读数:432

利益相关者与大学生就业体制变革(一)

马廷奇

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不仅催生了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生就业的格局,而且确立了市场配置大学生人才资源的基础性地位。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逐渐暴露出大学生就业的体制性困境与结构性冲突,其实质是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导致的市场失效。走出就业困境的根本路径在于创新大学生就业体制,建设大学生就业的服务型政府,构建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和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协同机制。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大学生就业体制政府失灵市场失效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民生难题。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被称为“最难就业季”,同时碰上海外留学生“最大回国潮 ”,使得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那么,在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由 “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型过程中,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行政“惯性”制约还是市场运行不畅?是就业结构性矛盾还是数量绝对过剩?在就业市场化过程中,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难成因进行了多角度、多因素分析,但大部分研究过于微观,缺乏从宏观层面对大学生就业体制机制的分析。本文拟从多元利益主体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的体制性障碍,探讨走出大学生就业困境之路,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就业体制主要是指大学生就业相关主体之间的结构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总称。大学生就业体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就业环境的变化而逐步变化的。在计划经济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是确定性关系,高校负责人才培养,政府负责学生分配,大学毕业生都能在政府安排下就业,不存在就业难,更不存在失业问题。因此,政府对大学生就业担负着无限责任,政府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唯一责任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 “绝对权力 ”开始逐渐弱化,并把部分权力让渡给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个体和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体制从“统包统分”转向“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 ;同时,大学生就业由政府唯一权力主体的就业体制向政府宏观调控权、学校办学自主权、用人单位自主权和学生择业自主权、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源调配权等多元权力主体的“共治”格局。

当然,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相关主体地位的确立,不仅意味着成为权力的主体,而且意味着是利益诉求的主体、责任承担的主体。政府作为大学生就业公权力的执行主体,追求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旨在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提升自身社会声誉和核心竞争力;社会行业企业作为人才需求的主体,旨在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效益优化原则选聘和储备人才;大学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的供给主体,主要是通过就业实现人力资本投资的最大回报,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劳动力市场作为人才资源的“交易”场所,旨在通过竞争和价格机制实现大学生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可见,虽然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取向和责任承担不同,利益诉求及其实现的途径也并非一致甚至存在冲突,但在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这一目的上是一致的。就是因为这种非一致性和一致性的存在,才为建立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合作的大学生就业体制提供了必要和可能。实践中,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变革是以 “市场”逐渐走向前台为标识的,而市场发育的过程又是与政府职能的转变相伴而生的。实际上,“政府和市场的的关系一直就是考察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轴;政府和市场互为边界,以及两者互动的情况构成各国政府类型的主要判别标准,同时也是政府改革和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核心问题” 。就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的过程而言,遵循的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逻辑,政府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市场实际上是被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工具和手段,并没有获得目的性的地位,所以仅仅用市场逻辑很难解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此同时,虽然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本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权力或利益诉求渠道,但仍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其权利保障主要取决于政府与市场二者之间所能提供的制度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主要体现为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的变革,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主要体现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制度关系不畅,其他利益相关者权利诉求的实现障碍都可以在这种制度框架中得到说明。当前,由于体制性障碍和运行机制不畅,大学生就业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经济高增长,大学生低就业。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从2010年开始,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按理说,经济高增长应该可以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但实际上大学生就业率逐年不升反降。可见,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不是简单的线形关系。如果经济增长没有同时实现结构的改变、市场机制的完善,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效应就可能十分有限,甚至可能出现“高增长低就业”或“高增长零就业”的现象。因此,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长与新增就业岗位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要矛盾。

其二,就业结构性失衡,就业压力增大。相关实证研究表明,供给总量过剩只是大学生就业难的表面现象,结构性失业才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症结所在。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衡在实践中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在就业的区域失衡、产业失衡、行业失衡、所有制失衡、城乡失衡,而且表现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层次结构、技能结构与人才市场需求的失衡。当然,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现存制度缺陷,如户籍管理、市场分割体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制度等,因此大学生失业可以归结为制度性失业

其三,市场调节机制弱化,大学生求职偏好固化。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近年来,虽然政府出台了多项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但毕业生仍然偏好体制内、垄断行业、一线城市或东部地区就业,市场调节大学生就业的供求机制一直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人才市场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体制性阻隔仍然强势存在,高校招生、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学位授予等仍然受到政府较多的控制,人才市场引导高等教育改革的信号功能以及高校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机制仍不健全。不可否认,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支撑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推进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育,大学生就业管理也不再是政府单一主体的行为,而成为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完成。实际上,形成完善的市场化就业体制还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放缓以及相应的就业机会的减少,现行体制性缺陷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那么,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困境的症结在哪里?哪些因素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的运行障碍?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性障碍:政府失灵导致市场失效

如前所述,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更多的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调的反映。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政府相关激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的难题,或者说仅仅靠政策能不能弥补市场运行不畅的缺陷?这是我们分析大学生就业困境时必须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在宏观层面,大学生就业问题可以表述为两个失衡,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失衡和大学生就业的产业结构失衡,且两者具有紧密的相关性。

1.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性失衡是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

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变革,打破了高等教育的封闭办学的格局,高等教育面向人才市场办学与人才培养的自觉性逐渐增强。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卖方市场”地位以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较强的 “路径依赖 ”,高校自我封闭性的人才培养体制还强势存在,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仍然受到政府的行政制约、人才培养模式固守学术性逻辑、市场竞争意识薄弱、改革容易受到既得利益群体的困扰,等等。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缺乏清晰定位和鲜明特色,来自人才市场或用人单位的需求被严重削弱或被模糊化应对,难以及时内化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动力。这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技能薄弱以及大面积结构性失业的直接原因。高等教育规模增长与就业需求的减少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规模扩展的同时而忽视结构的优化是问题的另一面。麦克思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表明,2009~2012年,大学生就业红牌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基本相同,本科就业红牌专业主要集中在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高职高专就业红牌专业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相对社会需求的惰性和滞后性。实际上,高等教育发展是建立在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基础上的,一旦市场需求下降,或大批学生难以及时就业,对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稳定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在经济危机背景下,高等教育又因长期对市场需求的忽视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滞后,难以使规模日渐庞大的大学毕业生及时就业。因此,为了保证高等教育和社会的良性发展,政府也只能依靠政策激励和援助大学生就业。但如果没有就业体制的根本性改革,这也只能是治标而难以治本的权宜之计。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困境恰在于此。

2.业结构固化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由市场需求来决定,而市场需求则与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容纳能力相关。如果产业结构层级较低、技术含量不高,或者是以资源劳动型或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那么对就业者仅仅是体力或最基本的技能要求,不需要具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技能,这就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需求量降低。因此,我国产业结构问题不仅仅限于经济方面,而且也与就业问题、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密切相关。如果按大学生就业所涉及的人才培养质量、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等三个要素展开追溯分析,就会发现产业结构不仅决定大学生就业率,而且决定大学生就业质量。一般而言,产业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甚至具有较强的发展惯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决于市场竞争状况和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结构相对稳定,大学生就业数量和结构需求也相对稳定,而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或剧烈变动,就会对固有的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结构产生巨大冲击。实际上,产业结构的这种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困境的根源。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也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但由于产业技术升级滞缓,大学生就业需求已经相对饱和;虽然近年来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也是大学生就业有待挖掘的渠道,但由于高新技术行业发展规模相对不足,限制了对大学生就业的需求。另一方面,面对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尤其是全球范围内经济危机的冲击,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我国确定不移的战略选择。在这种背景下,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改造,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大量增加,但高等教育改革则相对滞后,现行人才培养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显现出明显的不适应,进而导致大量学生 “结构性失业 ”或“技能性失业”。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的“无业可就”与“虚位以待 ”并存的情况就是这种结构性困境的反映。

3.大学生就业难也是由政府失灵导致市场失效造成的。

概括来说,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又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一是政府性的,二是市场性的。其中市场通过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导向和信号作用,而政府不但可以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供求结构的政策调整产生强制性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教育资源和机会配置、市场规制、维护就业公平等途径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从实践现状而言,目前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政府失灵主要表现为政策失当。其一,社会保障水平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市场发展的需求。相较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市场化进程,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严重滞后,大学生就业面临许多后顾之忧的困扰。其二,劳动力市场分割制约大学生自由流动就业。受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户籍制度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至今仍然呈现多重分割状态,这不仅限制了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功能的发挥,而且大大压缩了大学生就业的选择空间。其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需求脱节。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层面,都缺乏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相互调适机制;与此同时,政府通过行政和政策手段深度介入大学生就业市场,虽然政策支持大学生中西部和基层就业,但又缺乏具有可持续性的保障制度建设,就业难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其四,法制缺位,市场轨制缺失。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基于契约基础上的平等竞争的制度体系,它离不开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地位的法制环境。但长期以来,由于大学生就业体制分化程度较低,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简单,大学生就业市场本身也缺乏分化,大学生就业中介组织发育滞缓。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就包揽了本应由市场所承担的角色,而放弃了市场监管与规制的责任。总之,上述大学生就业的政府失灵有的是政府不作为的结果,有的是政府不当作为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政府“缺位”与政府“越位”并存。实践中,政府越位与缺位必然消弭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导致信息失真和价格机制扭曲,所以市场运行失效也就不可避免了。大学生就业市场失效可能导致的结果有两个,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困难,二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步履维艰。这两者决定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层次和质量,决定了能否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不仅有赖于大学生人才资源的支撑,也通过市场需求信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产生导向作用。而市场失效消解了市场竞争和信息导向功能,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大学生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大学生就业市场分割导致的市场机制失灵,使大量毕业生集中于国营或高新企业、发达地区等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而不愿意到落后地区或中小企业等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这不仅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且导致大学生就业的产业结构失衡。可见,低效的、市场化改革不彻底的大学生就业体制,必然导致大学生低效就业、结构性失业、制度性失业,也必然影响经济转型和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360 百度 中国知网 全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