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数学大世界》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数学大世界》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刊于1994年。为了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促进学术交流、促进数学专业教育人才的快速成长,《数学大世界》杂志社将隆重推出以面向大、中、小学教师和教科研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教学辅导刊物,为广大数学爱好者提供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探究的交流平台。 《数学大世界》为月刊,国内刊号...>>更多

2018年12月刊

您的位置:首页 > 2018年12月刊

新课标下高师数学专业教育类课程与教学的改革研究*
信息来源:《数学大世界》杂志社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19/6/4 阅读数:503

新课标下高师数学专业教育类课程与教学的改革研究*

1高师数学教育课程的性质与培养目标

高师数学系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深厚扎实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正确的数学观、数学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懂得数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懂得教育与认知规律,具有创新意识能够运用现代数学教育理论、教育方式和手段,善于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既能从事教学,又能从事数学与数学教育科研的高素质高质量的数学教师。

数学教学理论课程要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促进学者型教师的成长;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是教学能力有效迁徙、形成综合教学能力的必要环节;数学教学实习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师范教育一定要突出“师范性”,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训练,是一种高素质的训练,有了这种训练,在许多岗位的竞争中,将处于有利的地位,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高师数学教育的课程现状

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末,我们的高师课程,始终在小修小补,而未能进行根本的调整,但是这样的状态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因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必然要冲击传统的数学教育。数学本身的发展,己经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高师数学教育课程必须顾及到这种形势,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充实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课程设计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现行的高等师范教育理念主要注重基础课程的教学,把学生的考研作为头等大事。但考研的学生毕业将来所从事的还是教学,因此数学教育课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而如今各大院校对数学教育课程重视不够,设置的课时越来越少,偏离了师范培养的目标。通过分析数学课程发现存在几个问题。

2.1教育实践课时不足,课程设置太少

中小学的数学课程发生着重大变化,一方面,针对中小学课程中新列入的内容,我们必须要进行深入浅出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为了教好这些内容,还要学习数学教育理论、数学科学方法论、数学史、数学文化等内容,这些现己成为必学的内容。另外,数学竞赛与其他数学课外活动要我们去指导,数学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具有一定数学研究的经历。从这些实际需求的角度看,有些课程的课时设置太少,有些课程内容的设置又急需补充。

大多数高师院校现开设的教育课程主要有以下几门:中学数学解题研究,中学数学教材分析,数学教育概论,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数学考点分析等,共二百多点学时。数学教学实践课程(即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所占的课时达不到数学教育课程总学时的十分之一,因此从现有开设的课程及学时来看师范数学教育课的教学内容比较重视理论,轻实践,没有体现师范教育的应用型培养目标,从而忽视了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需要。

2.2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时间不当

高师数学教育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符合新课程形势下的中学数学教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数学教育课设置的范围比较狭窄、类型单一,基本一直沿用由数学教育理论、教学训练及模拟课堂实践三部分组成的三类课程,缺少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创新性课程,而且这些课程还与目前的中学数学教学实际相脱节。另外基本是在大三开设数学教育理论课程,大四上学期开设模拟实践课程,而在大一、大二都没有数学教育课程,主要开设数学基础课,而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逐步积累的过程,不是一腻而就的,应及早安排这类课程,使得数学教育类课程贯穿在大学学习的始终。目前的这种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安排恰恰忽略了师范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及学生的教学能力提高的培养。

2.3师资力量不足,评价方法单一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建设。高师教师队伍特点应是: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更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任教育课程的教师虽有一定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具有正高职和博士学位的教育类课程教师十分短缺,另外老师很少深入中学参与上课、听课、教研等活动,自然与中学一线教学实际严重脱节,自然难以高质量的指导学生的备课、说课、上课等活动,这就与学生的实习、就业等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

教育课考核的方式仅有笔试与模拟课堂教学两部分。学生的教育实习与教学实践评价方法单一,有的自主实习仅凭一纸证明就算完成了,缺少检查和指导,这样的实习与实践容易流于形式,缺少实际作用。

3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3.1构建合理的课程设计体系

高校培养人才主要依靠各个教学环节,通过教学过程与教学模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能力。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途径主要是课程学习,构建合理的课程设计体系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前提,因此高师数学教育课主要应由教育理论与技能训练及模拟课堂实践三部分构成。通过这些年教学工作的总结及教学的调查,建议高师数学教育课应开设为四阶段课程设计与四阶梯式教学训练的课程设置:在大一开设教育理论课程和板书板画的训练课程,培养学生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与教学基本功;大二开设中学数学教材分析课程及语言讲解技能训练课程,让学生熟悉中学教材,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基本教学技能和初步的教学设计能力;大三开设中学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和数学微格教学模拟训练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教学技能训练。大四开设备课、说课、讲课、评课及课件制作,强化模拟课堂实践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能力与课堂教学综合能力。这种四阶段课程设计与四阶梯式教学训练,不仅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理论向实践、由学校向社会,也逐步实现教学技能培养的四个阶段,了解、理解、掌握及灵活运用。

3.2优化师资队伍,改变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高校教师首先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基础教育的发展特色,及时学习并应用新的教育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高师院校应根据数学教师的特点抓好教师的队伍建设:一是要重点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首先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专题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学习,参加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组织的国际数学教育学术会议,也可组织教师到其他师范院校高访学习,进而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其次,在开展每周一次教研活动的同时,组织教师不定期深入中学开展教研活动,必要时可以到中学兼课,把握中学一线教学的最新动态,这不仅促使高校教师指导学生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也确保师资水平整体提升。为优化师资结构积极适应基础教育变化的需要,也可以采取外聘中学教师等灵活方式,有针对性选择出色的一线教师,分阶段的为学生做专题报告与讲座,请他们传授实际工作经验,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实际工作与课堂理论教学的差距,使高校课堂教学与中学课堂相互挂钩,也可以补充高师教育类课程的师资资源。

根据数学教育课程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对于数学教育概论理论的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研讨式、学案导学式等教学模式,,比如对数学教学设计的教学采用探究研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自身多年的学习经验中探讨研究应如何设计教学不同的教学内容,然后教师指导总结,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把学生从被动听课的角色中转换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针对而对数学教学技能训练课程改变过去的“一班级整体”教学模式,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师生角色转换模式等。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全班被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针对一些合作学习的任务开展工作,书写合作学习报告,最后各个小组汇报,评价各小组学习结果。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潜能、协作能力、文献收集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采用这些合理的教学模式不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3改进并完善实习模式与评价模式

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管理,将实践环节纳入教学要求,让学生从书本和课堂中走出来,在实践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切实抓好学生的实习环节,彻底改变仅靠实习证明替代实习过程的做法。教师应不定期的到实习学校进行走访,看看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监督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及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教育实习确实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实践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胜任实际教学工作的水平。

新课程标准的特点之一是重视教学评价,准确掌握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评价的主要目的。因此,我们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我们可以从三方面进行测评,一是闭卷:教育教学理论、学科理论、教案编写,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和备课能力;二是开卷: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阐述个人观点看法,考查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三是微格教学:考查学生试讲试教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这三方面的有机结合,能够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同时,也给高师数学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意识,以适应新课标要求下的中小学教育岗位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黄荣金,李业平.数学课堂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

[3]刘晓玫,高欣,马力芬.中学数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与课堂教学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60 百度 中国知网 全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