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数学大世界》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数学大世界》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刊于1994年。为了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促进学术交流、促进数学专业教育人才的快速成长,《数学大世界》杂志社将隆重推出以面向大、中、小学教师和教科研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教学辅导刊物,为广大数学爱好者提供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探究的交流平台。 《数学大世界》为月刊,国内刊号...>>更多

2019年2月刊

您的位置:首页 > 2019年2月刊

基于数学教学的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信息来源:《数学大世界》杂志社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19/7/23 阅读数:656

基于数学教学的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位居今日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国家提出打造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创新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这说明创新之于今天的中国发展、人才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中小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承担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情境教学;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18)03-0097-02

创新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力,对于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然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创新思维的培养,更别提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学校也缺乏相应的创新培养机制,学校并不明确“整个学校的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1]。就数学学科而言,这本身是一门具有创新性的学问,因为它所涉及的理论大多可以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便是创新实践的过程,因为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喜欢满堂灌,然后用课后的习题加以巩固,再用考试测验的方式让学生磨刀石般地记住。不能说这是错误的做法,但起码这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新课标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具有主体性,这是相对于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而言的。基于数学教学的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数学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和践行的指导思想。

1、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

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提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观念,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教师身体力行,将其中蕴含的深层次道理悟透。教师需要具备科学精神,用以指导实践,而“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1]。要践行这一观念,就需要教师转变或修正自身观念,在课程改革标准下创新思维,关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以往的教学中,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并且尽管新课标明确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但是这个主体意识和作用并不明显,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也习惯了被教师指引灌输,这种习惯明显是与新课标要求相背离的。因此,教师要从转变自身观念做起,真正践行新课标要求,并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性教学。就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言,教师观念的转变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自身创新思维的培养,二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先进经验,广泛关注教学动态实现,当然也离不开自身对于教学实践的思考总结。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求教师在自身创新思维作用下,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目标,拓宽视野,摒弃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只有自身观念得以转变,才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创新性思维去指导实践,反之,创新就成了一句空话,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2、创新型学习氛围的营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发挥主动性,带着愉快的情绪学习。课堂氛围的创建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做好准备,对教学目标进行详细的设计。趣味性的问题和幽默化的语言是课堂氛围创设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可以设置“勾股是谁”“直角三角形能不能变形”等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有趣的问题进行分组探讨。当然,教师还可以讲述定理的来源和相关故事,一方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其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让学生能够明确教师需要传达的教学指标。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最高“指挥官”,但是在新课标后,这一现状需要适应时代发展作出相应的改变,也就是教师本身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作为学生的帮手参与课堂教学,在这样的和谐氛围中,学生才能不受拘束,才能发挥聪明才智。这种方式的另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学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能够自信地创新,这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多样化达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

数学教学目标的结果是一致的,也可以说是唯一的,但是达成这个教学目标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考虑到达成目标的多种方式和思路,同样,还要给学生留有余地。其实,很多学生的创新思路往往是教师所想不到的,这也是教师向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

首先,激励学生寻求多种解题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探寻对于同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数学知识从本质上来说,均源于生活,而其意义也便是能够将其应用于生活。教师要让学生接触现实生活,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增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探寻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时,可以让学生联想与之相似的物品,可以是黑板,可以是桌子,当然还可以是地球,甚至可以是没有定性概念的东西,目的是让学生发散思维。

其次,给予学生及时和积极的鼓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科内容产生兴趣,或者对解决问题的探索方式产生兴趣,那么创新思维也就自然伴随而来。及时和积极的鼓励对于学生而言是提升兴趣的最有效和最直接方式。教师设定相应的问题,学生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然后教师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及时的鼓励和积极的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其他问题。即使学生的思路错误也没有关系,只要有这种创新的意识,他们在此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进行修正。但是如果从一开始就遭受批评和打击,那么他们从源头上就失去了兴趣。例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演算方式进行解答,教师对每一种演算方式都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和积极的评价,而不是按照教师自己演算的方式作为标准来评价学生是否算得好。特别是对于那些“不按套路出牌”的学生,他们往往没有常规的演算方式,但是能够得出正确的结果,教师一定要对他们给予特别的关照,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探索更多的问题。这样就教会了他们运用创新思维探索问题的方法,并且其独特的演算方式可能是解决问题最快捷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钱学森.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N].人民日报,2009-11-5(11).

360 百度 中国知网 全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