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数学大世界》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数学大世界》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刊于1994年。为了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促进学术交流、促进数学专业教育人才的快速成长,《数学大世界》杂志社将隆重推出以面向大、中、小学教师和教科研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教学辅导刊物,为广大数学爱好者提供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探究的交流平台。 《数学大世界》为月刊,国内刊号...>>更多

2021年7月刊

您的位置:首页 > 2021年7月刊

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信息来源:《数学大世界》杂志社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9/2 阅读数:255

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摘要《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千课程之一,主要研兄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注重方法论的学科,本文从《教学设计》课程的教材选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分析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人才培养方策,提出了基于“雨课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普通高校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提供借鉴,为《教学设计》课程的教学提出一些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1、引言

《教学设计》是一门教育技术学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且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课程以系统理论、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支撑,旨在培养学生理解教学设计的基概念、基理论、学科性质及应用层次等宏观知识,掌握几种经典的教学设计模式并对其加以辨析。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系统设计、开发(实现),以实现课堂教与学的最优化。

2、《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2.1教材缺乏

目前,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科专业使用的《教学设计》相关教材常见的有如本:(1)谢幼如教授主编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这教材配套了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并且加入了基于协作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网络评价教学设计、以绩效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企业数字化学习教学设计等内容,扩展了教学设计的应用范畴,但是信息技术学科相关案例较少(2)何克抗教授等主编的《教学系统设计(第二版X20163月》,该教材反映了教学改革成果和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从内容和形式上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完整叙述了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阐述,是目前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使用率较高的一教材

(3)杨九民等主编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该教材阐述了在学科教学应用中形成的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但是弱化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经典著作有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信息加工学派的代表人物加涅(Robert M.Gagne1916-2002所著《教学设计原理》,是教师必看书目之一,内容经典,值得学习借鉴,尤其第五版突出了信息技术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从系统的角度提出了教学设计若干模型,如ADDD(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模型,并反映了学生行为表现测量和教学设计评价等领域的新发展,但更适用于广大一线教师和研究生进行研读。

以上教材对教学设计原理的讲解较多,对教学设计案例和教学活动设计较少,加之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讲授《教学设计》课程时,需对案例进行扩展。

2.2课程内容多,学习课时少

《教学设计》课程内容很多,而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设计》课程的课时量为48课时(理论40课时、实践8课时),限制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深入学习和了解,同时也影响了该课程授课的深度,学生掌握的知识很有限,如遇到实际教学问题,不知如何去解决、去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欠佳。

2.3实践环节薄弱

《教学设计》课程中教学设计评价、教学媒体的选择等知识必须通过思考和练习才能掌握,但由于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只能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课程为辅,且实践内容单一,主要依据讲课的过程来考查学生对教学设计的理解程度。如此一来,一方面不能提高学生在具体教学情境的教学设计能力另一方面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的指导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

2.4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积极性不高

在《教学设计》课程开设之前学生虽然己经学习过《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但是他们对基的教学过程缺乏了解,因此对《教学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比较被动,学习效率低。再加上课程内容多,教学进度快,学生若注意力不集中,就会错过知识点,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复习,就难以理解所学知识,同时导致后面的课程更加听不懂,造成恶性循环,从而失去了学好这门课的愿望和兴趣。

2.5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式上,大多数教师理论课采用传统的“板书十教师讲授十多媒体课件”,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单方面强调教师的“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重要性,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还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学生对教学设计相关知识的学习仅停留在基础之上,而不能深入理解,缺乏理性认识。尤其对大二学生而言,要提高他们对专业的认可度,激发学习热情,应采用让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展开。

3、《教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教学设计》过程是一门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对课程尝试着进行了改革实践,主要策略如下:

3.1对教材进行重组

笔者在备课时,选取三教材进行对比,做到不照宣科,将课的知识进行重构,以专题的形式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3.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当前大多数的高校无法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忽略。教学活动涉及很多方面,单一的知识讲授会造成学生所学知识和实际教学情况的断代和分层,在讲授相关内容时,采用相近案例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解放出来,积极参加中学的教学研讨,告知学生中学阶段需要什么类型的教师,遇到具体的教学问题如何去处理等,除此之外,开展了小组学术沙龙活动,每个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课程相关选题,按照兴趣进行选择,小组协作查阅文献、进行调研、汇报交流等研讨方式,教会学生如何就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探索而不是单纯的接受。

3.3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改进评价方式

按《教学设计》课程教学人纲规定,课程成绩构成比例为平时成绩70%.期末60%,在平时成绩构成中,克服了学生只要来听课就能得到平时成绩的弊端,将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计入平时成绩中,使平时成绩更加多样化,在期末考试试题的命制时,加人主观题的分值和题量,能充分考查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

3.4使用“雨课堂”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日前,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率非常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功能越来越强人,可以流畅地播放音频、视频等。据调查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为使用电脑的时间的10倍以上,因为可以使用手机查找资料、娱乐、游戏等。那么在课堂上同样也可以使用手机进行教学的改苹探索。首先,传统教学中课前点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使用雨课堂的“暗号”或者“二维码”可以轻松点名,节省出来的2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国内外教育家的知晓度小足,大此原点名所花费的2分钟为开展了每节课一个教育家的“教育家知晓”活动,每节课一个同学囚绕一个教育家的生平、教育思想、教育贞献等方面进行讲述,丰富了课堂的氛。

其次,在课堂讲授过程巾,可以发送题日进行简单测试,了解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笔者一般以客观题为主进行考察,设置一个截至时间,这些题日关系到学生的平时成绩,而且避免了作业的抄袭同答问题的正确率达到100%时,以“红包”的功能给予奖励,这也激励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雨课堂”中,每-JPPT的上方都有“小懂”的提示,如果小懂得学生较多,将进行知识点的再次研习,“弹幕”功能也增加了学生乙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转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了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

最后,课以后学生可以对自己小懂的课件对和相关资料进行深入了解,教师可以通过数据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针对个别学生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辅导,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4、结语

通过一学期的改苹实践探索,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普遍有所提升,小组合作能力有所加强,能针对一个小的专题独立开展研讨,并且通过相关案例提了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所传授的知识还是很有限,“授人以角小如授人以渔”,相信当有一天学生的身份发生转变,变成老师以后会对所讲的知识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学设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教师在做好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扩展知识面,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良好的基础,适应新时代对未来教师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杨荣领.K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高教学刊,2019 (3)135-137.

[3]张克亮,孟家松,熊作明,陶俊.《草坪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zo19 (9)158-159.

[4]钱现,沈艳琴,郭嫣,武海良.“机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8 (6) 471-473.

[5]周千.基于雨课堂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妥航里学院学报,2019 (1)  92-95.

[6]乐瑶,方志刚.开设师范生教学设计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 (23)  59-60.

[7]胡凡刚,吴焕仄,李兴保等.教育技术学科“厚基础+精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研兄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zo19 (7)115-121.

360 百度 中国知网 全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