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数学大世界》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数学大世界》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刊于1994年。为了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促进学术交流、促进数学专业教育人才的快速成长,《数学大世界》杂志社将隆重推出以面向大、中、小学教师和教科研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教学辅导刊物,为广大数学爱好者提供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探究的交流平台。 《数学大世界》为月刊,国内刊号...>>更多

2021年8月刊

您的位置:首页 > 2021年8月刊

课程性质中的学科属性
信息来源:《数学大世界》杂志社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9/16 阅读数:300

课程性质中的学科属性

这段文字点明了地理学的性质:“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同时为地理课程性质补充了“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这句话。至此,我们获得了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地理课程性质的表述。这种表述突出了地理课程的内容属性,点明了中学地理课程的内容属性与地理学性质的关系。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修订后的义务教育部分学科的课程标准,简称之为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标。此次修订带来的重要变化之一,是课程标准仅描述了中学课程的性质和特征,不再对其来源学科的性质和作用进行描述。学科性质会直接影响与之相关的基础教育课程的性质,但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课程标准的职责。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也遵循此原则,将地理课的“课程性质”简明地表述为:“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并给出“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5个特征[312,细化了地理课程的内容属性与其他属性。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将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定义为“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412现有高中课程学科属性的定义与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定义无本质区别,最后落脚仍在“跨两个学习领域”上,只不过根据高中课程的整体设计,将“社会”扩充为“人文与社会”,“自然科学”改为“科学”。

将中学地理课程性质的学科属性描述为“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或“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与课程实践形态是有一些冲突的。在实际学校课程的分类中,并不存在一个“兼有”或“跨领域”的类别。以高中为例,我国内地高中在高考备考阶段长期分文科、理科,即使未来文、理分科被取消,已经广泛存在于人们认识中的“文科”和“理科”的概念也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而高中地理课一般都会被认为属于“文科”,也就是说是在以地理课程内容属性中的“社会学科”部分为划分依据。换句话说,如果以地理课程内容属性中“自然学科”部分为依据,中学地理课程似乎又可以归属“理科”。我国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就属于“理科”。与中学其他课程不同,地理课程与大学地理专业是分属于不同的科学分类的。这其中有个变化的过程。中学地理课程与大学地理专业的分科在早期是一致的。我国大学的地理学科,清末、民国时期也属文科,如清末,“地理”是文学科大学下设的一个“门”,名称是“中外地理学门”。[55881913年公布大学令后,地理学仍设于“文科”之下。[56521949年后,先是转归为“自然科学类”,后又几经变更,最终落脚在今天的“理学”门类。但中学的地理课程没有随之变化,从清末起至今一直属于“文科”,这就形成同样有跨学科领域的属性,在大学阶段人们更看重地理学科的理科属性,而在中学则更看重其文科属性。除了中学与大学地理课程的归属不同,不论被划分在“文科”还是“理科”,实践中被认可的中学课程内容和性质也均与“兼有”或“跨领域”的课程性质的表述不完全相符。这一点后面将有更多的讨论。

除了“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中学地理课程内容还有一些其他常被提及的重要属性,如“综合性”“区(地)域性”“人地关系”“空间性”等。在教师提及中学地理课程的性质时,“区(地)域性”“综合性”等概念的出现要多于“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上述学科属性是否有可能作为中学地理课程的本质属性还是仅仅作为课程内容的某些属性?这要看具体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合情况。仅就我国现有的中学地理课程看,这些属性作为地理课程内容的本质属性还有困难。其一,有的属性不具有排他性,如“综合性”,历史、体育、艺术等中学课程的性质表述中都有“综合性”;再如,“空间性”,“空间”本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所以不仅是地理,数学、美术、历史等课程内容也都有很强的空间性。地理课程要将其作为本质属性,要看我们如何定义地理的“空间性”。其二,这些属性均难以统一在课程内容整体上。亦即,不是所有的地理课程内容都同时具有上述特性。例如,对于“区(地)域性”,它本身的排他性很强,但这个排他性不仅相对于中学其他课程,也相对于地理课程的其他内容,因为现有地理课程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具有明显的“区(地)域性”属性。即使是现已写入课程标准的“兼有”和“跨双领域”的性质,在解释现存地理课程内容属性时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仍以高中为例,目前的地理课程共有3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这10个模块并不具有统一的地理内涵。例如,必修地理1、选修1《宇宙与地球》、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以自然科学的属性为主;必修地理2、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均以社会学和人地关系的属性为主;必修地理3、选修4《城乡规划》以区域性和人地关系为主;选修3《旅游地理》和选修4《城乡规划》甚至被一些人认为主要不是地理学科的内容;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则具有更特殊的技术特性。反过来说,目前高中地理的必修地理1不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和“双领域”性质,而必修地理2则不具有自然科学属性和显著的区域性。

“兼有”和“跨双领域”的真实含义并非是地理课程的每类内容都同时具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属性,而是说在地理课程中,有一些内容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的性质,另外一些内容则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的性质。

中学地理课程内容属性的多元化特点正是源于地理学性质的多元化。地理学家在界定地理学研究范围进而确定学科性质时也是颇费脑筋的。竺可桢先生在1926年发文指出:“地理学,并非政治、经济、宗教、教育各科综合之代名词,乃独立之一科,有其特殊之范围、意义与观点。断不能与他科混为一谈。”[6500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竺可桢认为地理学具有综合性,这种综合性并非其他学科的机械混杂,而是有独立内涵。地理学的性质还与研究方法有关。他在同一篇文章中指出:“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并不在乎其内容事实如何,而在乎入手方法如何。”[6501这是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区分不同科学分类。

1987年,一直关注地理科学发展的钱学森先生在第二届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上提出,应该把“地理科学”这一古老的名词很好地用起来,提出:“地理科学”就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71991年,他又专门谈到地理系统的复杂性,认为地理学是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这种系统具有开放、子系统种类非常多等特征,从系统论的角度强化了地理学的复杂性和综合性。[8]马蔼乃在钱学森科学体系划分的基础上,采用钱氏的“地理科学”概念,将地理科学定位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科学’”。[9“桥梁”是“起沟通作用”的意思。“桥梁”的含义更倾向于超越两个科学分类而形成新的门类。

从我国科学家对地理学属性的研究过程来看,从地理学到地理科学,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汇合”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地理学本质属性表现出“复杂性”“综合性”“多样性”。而每一门学科都可以从某种角度认为自己是“复杂”的。马蔼乃甚至认为,比起社会现象、人体现象、人脑现象的复杂性,地理现象的复杂度相对较低。[968地理学研究领域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科学门类,可视为其复杂性的学科特点所在。

360 百度 中国知网 全网目录